读余华著《兄弟》后有感

文/松劲儿 几口气读完了余华的《兄弟》。似乎,这是我读的第四部余华的长篇。貌似先读了《活着》,而后是《许三观卖…

文/松劲儿

几口气读完了余华的《兄弟》。似乎,这是我读的第四部余华的长篇。貌似先读了《活着》,而后是《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而后是《兄弟》。许是读得不够认真,许是记忆力不够好,已记不起前两部的故事情节,哪怕是主人公的名号。但有印象。刚百度确认了一下,才发觉自己把余华的四部长篇读遍了。我读书历来是淘到哪本读哪本的,因此,在此之前,从未完整地读全某人的作品。偶然之中有必然吧。记忆中,每每读余华的小说,都会让我感到心痛,感叹活着的苦难与活着的不易。《兄弟》的封底上,余华称之为“残酷”。­

个人以为,《兄弟》的上部好过于下部。最直接的证据是,读上部时,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期间断了几次,是因为止不住的伤心流泪。­

最初拿过书,并没抱太大的希望,读了几十页后,便放不下了。宋凡平妻子过世后,李兰赶制一篮子纸钱,牵着李光头的手,跟在出殡的人群后默默地走向墓地。一个不能呼风唤雨的女人,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宋凡平的感恩,伤感着别人和自己。然后,宋凡平和李兰走到了一起,李光头和宋钢这对至死的兄弟开始了他们之间的恩怨故事。篮球场上,宋凡平帅气的扣篮。新婚之日,宋凡平挺身而出,与人打架,保护妻儿。照相馆里,成功拍下全家照。点点滴滴,宋凡平带给李兰自尊,也带给妻儿安全感。李光头小小年纪,好奇心强,透过门板之间的缝隙偷看宋凡平与李兰云雨,让人清楚地看到了一个小男孩的调皮捣蛋,真实而亲切。­

美好的生活在李兰去上海治病时划下了句号。前一天还挥动大旗的宋凡平,转天就胸前挂着“地主宋凡平”的牌子接受批斗。没人去澄清,宋凡平的父亲早在战争年代就将土地分给农民了。文化大革命就这样袭卷小镇。从开始的和风细雨——宋凡平每天扫扫地陪陪斗,到后来的暴风骤雨——宋凡平惨遭折磨,被打断胳膊,直到被活活打死在车站。宋凡平自始至终是条汉子。他以他的方式,诠释着对李兰的爱。他以他的坚强和乐观,教孩子做饭,寻找古代的筷子,传授捕虾的方法,吊着胳膊走路,告诉兄弟俩要相互照顾。在那个恐怖的年代,他带给孩子童真、快乐、阳光。与《美丽人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感动于兄弟俩送给宋凡平的那碗炒虾和黄酒,悲伤于原野上的那座孤坟,也欣慰于兄弟俩吃肉包子的种种。但我同样不解。我不禁想问,人究竟可以残忍到什么程度?无所不用其极的折磨死别人会得到快乐吗?我不明白,在那个狂热的时代,甚至是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人们为什么不懂,今天别人受到不公正待遇,甚至蒙冤致死,这种遭遇明天就可能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几乎所有人,都在今天跟风般麻木地残害着别人,而明天,付出更惨重的代价。像孙伟父亲那样。同时,我隐约感觉到,我所知道的文化大革命,似乎跟史实有很大的出入,我想知道真相,但,我不知道。­

宋凡平走了,李兰走了,宋钢的爷爷走了,剩下李光头和宋钢兄弟俩,守着那份承诺:剩最后一件衣服,要两个人穿;剩最后一碗饭,要两个人吃。­

下部,不像上部那样紧凑,似乎,有些地方刻意紧随时代热点,什么处美人选秀啦,坐飞船上太空啦。或许,是不那么残酷了。感触最深的就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且不论该句的真实本意,如果有的话)。前一段时间,忘记是因为看书,还是看电影,又或者是因为听说的真实故事,也自顾自的发了这么一番感慨。虽然,我也是女子。似乎,女子总是小心眼,目光短浅,无法理解男人之间的感情与事业。仗着男人爱自己,就自以为是的干涉,肆意践踏男人的爱,用最温柔的方式最深地伤害男人。结果,往往是一地鸡毛。像林红,如果她能多理解宋钢和李光头之间的相依为命,如果她不逼迫宋钢与李光头断绝兄弟关系,也许,宋钢不会卧轨自杀。唉,女人的思想与行为,或许男人看得透彻一些,分析得明白一些。­

似乎,下部的人们,连点儿哪怕是消极的精神都没有了,行尸走肉般。感觉人们像今天一样,庸庸碌碌地活着。反倒是李光头,宁愿穿自己的破衣烂衫,也不穿垃圾西装。只是,他后来越来越像暴发户,越来越低级趣味吧。林红的结局,同样世俗。­

突然意识到,善良的人并不一定能在生前得到善报。像宋钢。­

又想到,生死相守的爱情,在今天,似乎也成为了奢侈品,但也不属于有钱人。­

每天,我们都匆匆忙忙,但有谁知道自己在真正忙些什么吗?我们的心,停驻在哪里?­

勿庸置疑,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兄弟情意,无论是相依为命,还是生离死别,无不令我等脆弱之人动容。­

关于作者: 励志人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