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致70年代

国庆长假没有放置出行的打算,偶尔间看到伴侣的微信中写到:若是身体不去观光就不如让魂灵去观光,读一本好书让本身的…

国庆长假没有放置出行的打算,偶尔间看到伴侣的微信中写到:若是身体不去观光就不如让魂灵去观光,读一本好书让本身的心里获得歇息,让魂灵在书海中自由放松地翱翔。既然没有出游的放置索性就给本身设定了一个方针——7天争夺看5本书,写5篇读后感,当我真的拿起书来读的时辰发现有点高估本身的程度了,两天才看了一本书罢了,读完以后趁着有些感悟顿时坐下来把第一篇读后感写出来。

我假期里读的第一本书名为《那些哀伤的年青人》,是闻名作家徐知远师长教师的作品。固然我之前历来没有拜读过许师长教师的书,但这本书读起来仍是有良多共识的地方,可能由于这本书就是写给70年月诞生的人来看的缘由吧。此书并不是小说,应当算是一些短小而精干的散文或杂文集子,首要是针对作者多年来对社会、时政、感情的一些人生感悟和理解,并将这些理解打上了深深的70年月人独有的印记。说真话我读这类书比力费劲,由于此中良多内容是需要静心品读的,就犹如我在第一次接触《读库》系列丛书一样,在读这本书的时辰我有很多多少次看着看着就溜号了,多是我文学程度不足的缘由吧。固然没有可以或许做到趁热打铁地读完,但这毫不代表这本书欠好,回过甚来想一想反而让人感觉此中良多人生思虑犹如一名兄长在向我娓娓道来一段旧事,悠但是悦耳,乃至有时会深深触碰着我的魂灵,是以我认为这是本值得保举的好书。

书中作者把70年月诞生的人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0—1974年,第二个阶段是1974—1978年,第三个阶段是1978—1979年。我对此划分深觉得然,在我看来其实历来就没有一个完全意义上的70年月。在1970年与1979年之间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们可以说在1970年至1974年之间,这几年诞生的人有着近似的成长,更相像于60年月人,被一种残余的抱负主义与集体主义气质所包抄。而1974年至1978年之间,变裂已呈现,诞生在这几年的人,也许是真实的个别精力醒觉的一代,但他们骨子里依然是传统的,他们沾恩于打算生育政策,在高中时触摸到信息手艺的最初萌芽。而1979年以后几近已完全融入到了消费时期当中,所以有良多79年诞生的人自认为本身更偏向因而“80后”。

我本身就是1978年底诞生的,对本身是“70后”的定位确切有种矛盾的心态。与我的哥哥姐姐们分歧的是,1977年前诞生的人根基上还都能遇上打算经济的尾巴,而我们这拨70年月最后两年诞生的人正好履历着各类社会转型期的转变和转折,在某种水平上来说我们是社会模式改变的“实验田”:小学升初中从我们这年起头不再进行测验,而是依照家庭住址就近分派;初中升高中从我们这年起头实施双规制,分成了公费和自费两种学生;高中升年夜学从我们这年起头实施了并制度,年夜学结业国度不包分派,我们是真正第一批要本身找工作的年夜学生。所以,像我一样的70后人实际上是定位恍惚、布满过渡色采的特征。

读过这本70年月先辈所写的书以后,我对70—76年诞生的人有了一个比力全新的熟悉,我们底子没有看到一代人的突起,我们只不外是刚好都生于这十年之间,我们志趣各别,而且在心里深处彼此不屑,缺少配合的价值系统。我们没有体验过不异的工具,没有配合缔造过甚么,也没有粉碎甚么,我们不外是春秋边界的偶合。曾的年少轻狂,对我们这代人而言早已荡然无存。曾的花腔韶华,对我们来讲也早已悄但是逝。70后的我们已起头站在了30岁的路上,良多人已起头面临四十不惑,还有几多人可以昂着头,信誓旦旦地说,我们仍然年青。是的,年青就是本钱,面临着80后、90后的异军崛起,70后的我们是不是还年青?

曾,自豪的我们都怀抱着高尚的抱负,驰驱在目生的城市,只为寻觅心里深处最真的胡想。曾,糊口得再艰巨,城市想着只要本身尽力,就必然可以获得成功。曾,纯真的认为,就算很小很小的一个房间,都可以经营本身最美的恋爱。当事业仍然凑数其间的时辰,当恋爱变得虚无缥缈的时辰,70后的我们,是否是仍然还会说,年青不怕掉败?

本来,70后的我们已不再轻狂,我们不再萧洒,不再坦荡,我们不再微笑,我们有的是对糊口的压力,我们有的是对婚姻的惊骇,我们有的是对将来的掉望,我们有的是对坚苦的却步……面临工作我们已没有了更多的豪情,只但愿可以或许有一份足够平稳的工作。有风险的工作都已被排挤了,曾一千个一万个不肯意走关系找工作的我们,面临着事业的平平,连收入都没法赐与本身温饱的时辰,我们不能不选择屈就,放下本来最傲岸的脸面,起头追求人际关系的最年夜化。工作的艰辛,对我们无所害怕,主要的是可以一向将这份工作延续。面临豪情我们已不把婚姻当做恋爱的升华,而是把婚姻看成是亲情。我们不再巴望一份浪漫而刺激的恋爱,而是奢望一段幸福而完竣的婚姻。面临社交我们愈来愈多的时辰已没有多年夜的勇气再和四周的老友一路聊聊关于糊口,由于在年夜家口中最热点的话题几近都是关于家庭和孩子的。曾极端酷爱的酒吧、KTV都不再喜好了,已忍耐不了那种喧闹、疯狂的情况,更喜好坐在咖啡厅里或茶社里,看看书,听听音乐,享受咖啡的苦涩,亦或茶的清喷鼻。

面临家庭我们发现本身的家庭不雅超出了恋爱和友谊,一切都将家庭放在第一名。没有了本来的感动,领会了怙恃的苦心,晓得去谅解他们的无可何如。本来纯真的家庭之间的关系,在某一天俄然变得清楚,领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来一向都不那末纯真,最值得相信的,除怙恃,还有本身。愈来愈厌恶,走亲访友,由于老是会有良多人问题,关于婚姻的某个问题。面临文娱我们俄然发现,手机利用的频率愈来愈少了,短信也愈来愈少了,有的时辰乃至不肯意发短信,宁可打个德律风,仓促挂失落。QQ也不像之前那样拼命地闪个不断,退出了很多的群,有些群碍于体面,一向处于屏障,只是偶然选择几个群聊几句就隐身。不再会为了游戏,夜以继日地玩,更多的时辰会捧着一本书,恬静地看着。面临一切的一切,我们都已学会了沉思熟虑,我们的心中,早已没有了童话。

70后的我们,已不能不认可我们老了,没有了80、90后的芳华与豪情,我们有的只是为了糊口进行奔走的怠倦的心。70后的我们,打一场畅快淋漓的球也都爱莫能助。好久没有活动,起头显现痴肥的啤酒肚。

生于70年月的人,若是真的试图证实本身的存在就必需担当起时期变化的重担。由于我们已损失了和80后、90后乃至是00后一路轻舞飞扬的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们必需承接起链接汗青断层的人物。固然我不肯意面临残暴的实际,但在我心里深处依然有如许一个场景:记适当时年数小,他爱聊天我爱笑。风在树梢鸟在叫,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几多……弹指间,“70后”已然成年,但穿梭于高楼年夜厦之间的我们却依然纪念童年,那永久不克不及重来也永久只属于70年月的童年……

关于作者: 励志人生

为您推荐